其他

初识永济蒲韩合作社

2016-12-24 凤凰耕读书院


怀着期盼和兴奋,耕读书院二年级学员来到了山西永济蒲韩社区进行实习,一个据说生活幸福指数最高的合作社。


合作社成立于1998年,至今覆盖两个乡镇,35个自然村,涵盖了3865户社员。在郑冰老师及团队的带领下,整个社区实现了统购统销、村民之间自产自销、老人互助养老,并开展了一系列儿童乡土自然教育、传统手工艺复兴等项目。



我们首先来到的是联合社基地,也是合作社辅导员与干事办公开会的地方。



每个房间均由辅导员自己布置,手织麻布,手工绘图、五谷装饰、自定纪律和总结的经验体现了亲切又严谨的作风。


左图所示就是辅导员自己总结的工作经验与技巧:

1、农家小院:嘴勤见人热情,手脚勤快,见活就干,冬天炕上,以闲聊的方式拉家常。

2、田间地头:和社员一起干活,不怕脏累。

3、电话通讯:了解农户最近的情况,有哪些需求。

4、大路偶遇:主动热情,先打招呼。

5、办公室接待:真诚接待社员,相互交换信息。


团队纪律:

1、每天看半小时书。

2、辅导员互帮互助。

3、团队内部信息共享。

4、爱惜公共设备。

5、尊重他人隐私。


我们去的时候,没有见到一个辅导员,因为他们都去下乡访问农户了,一个用心学习和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团队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。



接下来,我们又去了私塾的其中一个试点,基本都是村附近的孩子,孩子们极有礼貌,见人不生疏,主动、大方地打招呼。


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深深感染了我们,每天亲近乡土、亲近自然给他们注入了原生幸福的能力。与我看到的大部分城市的孩子不同,这里的孩子拥有更多的灵动与活泼。


老师与孩子一起的手绘图


农耕日历

源自对自然的观察

自然物装饰



我们又来到了红娘手工艺合作社,合作社的变娥姨告诉我们,2004年初建的时候,村里很多老年人的传统手艺都没有人学,渐渐失传,村子里连织布机都很难找到,她们跑到十几里路的村外才凑够了5台织布机。


从棉花到成布一共一百多道工序,现在村里的很多年轻妇女都重新捡起了这个手艺,织成的土布艺品甚至远销海外、香港。



单纺线这一步就不是那么好学的:将搓好的捻子在纺车上纺成线,左手要不松不紧地捏着棉花捻子,并且配合右手转的速度,不时地往后拉,就成一条线了,若是慢了,线会特别粗,很快就拉不动了;若是快了,线就会特别细,一不小心就会断了,而且在织布时也很容易断线。



最后一站来到了“不倒翁”学堂,一进门只见爷爷奶奶们正在跳着他们自编自导的舞蹈,紧接着又是唱歌、又是戏剧,我们不知不觉就融入其中了。



你不曾见过我,我不曾见过你,

    咱们老年人在一起,共同来学习。


你高兴见到我,我高兴见到你,

    咱们老年人在一起,学习是第一。


这首“学堂乐”也是老人们自己填词、自己编曲作的一首歌。


书法、填词、编曲、演唱、快板、编舞、剪纸、大厨,谁能想象这是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、有的甚至大字不识担任的吗?把日子过得这么生龙活虎,并且爷爷奶奶们学习劲头十足,一点不比我们年轻人差,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很乐于接受,认真学习的模样令人赞叹!



回来后,我一直在想,等我老年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?会像这里的老人一样对生活充满热情吗?会依然对学习有一股认真劲儿吗?也会如此内心充满喜悦依旧乐观地笑出来吗?


我在当天的日记写下“我无从得知,现在很多人很年轻就已经不再拥有这些了,而我庆幸自己现在拥有这些并尽力保持下去……”




刚来永济不到一周,感触很深,但可能看到的还只是表面,郑老师说“不要只看表面,能够看到的只是结果,要思考过程,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子,是怎么做到的!


郑老师还说“做任何事情,初心很重要,要有一颗永远为农民服务的心!”、“来到蒲韩,只学一样能耐,就是跟农民打交道!


接下来的实习还任重而道远,再远大的情怀也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,这也是郑老师对所有想要扎根农村的年轻人的忠告!


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